当前位置:台山市精神文明办公室文明创建
活化闲置学校传承台山华侨爱国精神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0日     浏览次数:869 ℃   

缠溪学校,原名仕登学校,1928年由旅美华侨集资兴建。缠溪村几代人都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但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飞速推动,越来越多的村民举家搬迁到市区居住,生源越来越少,2012年正式关闭停用,80多年育人历史的校园一朝封尘。

《百年侨校》摄影师吴晓鹏说,当走进这个学校的时候,最震撼的是它现场的遗迹,这个学校搬迁以后,所有的现场没有动过。历经这么多年以后,它的场景是小时候经历过的,他被这种场景打动了触动了,所以有一种拍摄的想法。

今年4月份,吴晓鹏第一次来到缠溪学校,被学校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所吸引,学校残留的砖瓦、桌椅,都遗留民国时期的文化痕迹,让人瞬间穿越回那段古老的时光。于是,吴晓鹏将拍摄回来的照片编辑成册,成功出版《百年侨校》一书。他说,拍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古迹,上面都刻着什么华侨什么捐赠,他每一个小小的物件都有背后的故事,这些都可以折射出大的社会环境问题,可以把当年华侨在海外的奋斗史,和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文化教育兴邦的感情,能够拍出来。

而促成吴晓鹏这次拍摄的人,正是叶仕杰。2014年11月,台山市侨界青年会正式成立。叶仕杰表示,成立初期,他们对于侨青会的定位是模糊的,经过不断的探索和讨论,才决定以台山丰厚的华侨历史文化建筑为切入点,让海内外青年从文化历史认识家乡,认同家乡。作为拥有80多年历史的缠溪学校,无疑是最适合的会址。于是侨青会选定此处作为办公地点,传承海内外华侨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

接手缠溪学校之后,侨青会将校内原有的黑板、课桌、书本、教学模具全都保留下来,设置专门的课室进行摆放,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上课的情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侨校历史,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侨青会对学校的空间重新规划利用,拓宽活动区域,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现时的缠溪学校,不仅仅作为侨青会会址存在,而是重要的文化交流互动平台。

计划生育、出国移民导致生源减少,落后失修的校舍跟不上现代化教学步伐,因此1998年开始,台山逐年撤并位置偏僻、生源不足、硬件简陋的“麻雀学校”。市教育局数据显示,当时台山市中小学学校有452所,到现在全市中小学校共95所,撤并学校导致闲置学校357所,其中建筑物1030栋,占地面积约250.9万平方米。

叶仕杰会长希望,成立一个组织,好像基金一样,用基金的方法去引人投资,在台山不同的乡镇,不同的建筑做一些投入,由于这些活动在经济活动下产生了收益,这些收益就支撑做华侨文化传承工作。

众所周知,活化利用闲置校舍其中一个难题是,产权归属。当然,学校的地理位置也是影响重新利用的重要因素。靠近市区,交通便利的校舍更容易被发现,进而改造利用,交通相对落后地区的闲置校舍则少人问津,重新利用的几率也相对较低。

目前,大部分闲置下来的校舍多以出租的方式处理,例如启育学校、芦溪学校,以商业出租的形式租赁出去,村委会每年收取费用用作日常维护支出。即使这些校舍被利用不致荒废,但对于捐献的华侨来说,保持公益用途才是校舍最好的归属。

2007年起,台山确定了闲置校舍处置工作的“三个优先”原则: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优先用于文化艺术基地建设,优先用于镇村其他公益事业。侨青会表示,他们一直探究闲置校舍活化的各种可能性,也很乐于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他们认为每个乡镇的文化不同,可以通过发掘侨校背后的故事,让新一代的华侨青年,重新认识家乡,体验独特的家乡文化,建立起新的联系,使这些在历史长河中闪光的华侨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通讯员:方宝琳 梁逸斌 钟灵秀 黄煜青)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1216\1481792058983_????.jp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1216\14817920651791_????.jp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1216\1481792072433_????.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