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台山市精神文明办公室文明台山
祠堂根深—— 庙边翁氏祠堂群
发布时间:2017年5月24日     浏览次数:2098 ℃   

早在600多年,新会翁氏族人迁居到我市端芬镇庙边村,并在这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600多年来,庙边翁氏一族除个别因谋生移民海外之外,未曾迁居他地。因此,但凡我市的翁氏,必定来自端芬庙边。本期的《祠堂根深》,我们就一起走进庙边翁氏祠堂群,探寻翁氏的故事。

600多年前,翁氏一族从新会迁居到我市端芬镇庙边村生活。当时的庙边村另有其名,只因翁氏始祖初到此地之时,在一座古庙旁边暂住,因此将这片土地命名为“庙边村”。斗转星移,日月交替,200多年以后,庙边翁氏一族才有能力、有资格建起他们族内的第一间祠堂——伯淳翁公祠。

据史料记载,伯淳翁公祠建于清朝顺年间(公元1644~1662年)。伯淳是四桂“处朴”世系的始祖,宋朝礼部郎中诰授朝议大夫。但由于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该庙边翁氏的第一间祠堂后两进已经倒塌,目前只剩下第一进。在伯淳翁公祠的左右两侧,庙边翁氏一族还先后建起了两座祠堂,分别是孔文翁公祠跟孔璇翁公祠。可惜的是,这两座祠堂已变成了危房。

在庙边月明村,有一间伯淳翁公祠的分祠,叫做处朴翁公祠。它处于庙边月明村,始建于清朝同治八年,距今大概有150年的历史。据村中老人所讲,原本采用的也是广东祠堂传统的三进式的建筑模式,但后来因为年久失修,后面的第二进、第三进都已经倒塌。在最近的2008年,月明村的村民筹资,将后面已经倒塌的部分修复,不过修复以后的祠堂,它的面积只有原有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村里的老人说,这家祠堂在最兴盛的时期,门槛的高度约60CM高。这样的设计是因为,祠堂在最兴盛的时期曾经多次在这里举办分猪肉的活动,据说当时只有那些提着猪肉再跨过这么高的门槛的翁氏男丁,才有资格将猪肉拿回家。同时,读书特别聪明,或者是考取功名的男丁,还可以拿两份猪肉回家。

翁氏家族大,几乎每一个辈分都会有自己的支祠。比如,1919年建于庙边蓝田村侧的茂裔翁公祠,就是翁氏的其中一个支祠。这一座茂裔翁公祠的建筑风格跟此前介绍的祠堂都有所区别,有大量的西洋建筑特色包含在内,再加上这座祠堂多次另作他用,一再更名,没人介绍的话,旁人很难联想到这是一座已有近百年历史的祠堂。

记者了解到,庙边翁氏一族在此聚居600多年来,先后在庙边村建起了十多座祠堂,以此崇扬祖先的族训。但由于历史、人为等各种原因,目前庙边村存留的祠堂只有6座。对此,不少翁氏族人都表示可惜。

为了让这些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祠堂建筑能重新活化利用,目前庙边翁氏的宗亲已经行动起来,希望凭借宗族之力,重振氏族声威。(通讯员:钟灵秀 梁逸斌)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0519\?????_20170519180146_????.jp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0519\?????_20170519180140_????.jp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0519\?????_20170519180151_????.jp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0519\?????_20170519180127_????.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