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台山市端芬镇海阳村委会东宁村,许多人都会摇头说“不知道”,因为这个名字太陌生了。 近年来,随着台山市名镇名村建设的火热进行,使得东宁村慢慢走进大众的视野。东宁村的侨乡传统民居非常美丽,保存完好。五邑大学广东华侨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梅伟强到东宁村调研后,对其侨乡民居赞不绝口,认为它是岭南民居的典型代表、“活标本”。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东宁村探访,目睹了这里侨乡民居的风采,并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现场探访 民居布局整齐划一 东宁村位于台山市南部。从端芬圩出发,自北向南,经斗海线方向走百余米左右,再拐弯进去,便到达东宁村。这里离汀江圩梅家大院、海口埠并不远,三个地方形成一个三角形。 东宁村在一片广袤的田野之中。当天,雨后阳光灿烂,村里的男女在村前的禾场上忙着晒谷。在金黄色稻谷的映衬下,东宁村灰黑色的民居更显沧桑。村里的老人李国良热情地引领记者参观东宁村。 初见东宁村,记者被一排整齐划一的青砖民居所震撼。整个村子长500多米,村里38座房屋都在一条直线上整齐排列着,整体布局非常整齐,令人心旷神怡。一式的青砖灰瓦高屋脊,房屋正面或门口上方的西式构件,朴实端庄中透着一股西方建筑文化气息。方正厚实的青砖墙上,绿色琉璃花瓶构件立于中部,色调素雅;花纹流畅的灰雕、寓意吉祥的花鸟图案或雕在正面的两边墙角上,或塑在门楣窗棂上,简洁明快、色调协调;正门上方的木雕虽已褪色,仍依稀可见花鸟图案,刻工精致,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结实的麻石墙脚,配以宽厚明晰的顶部饰线,在质朴淡雅的青灰色调下,凝重朴实中不失活泼轻巧。每间居屋门上红红的大“福”字、很多居屋门楣上四字一句的联语或门旁的对联,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思想的自觉结合。这些对联有:“山川贡瑞,日月增华”、“民权发达,国体光荣”等。联语有:“民权宝贵”、“三星在户”、“兰桂滕满”、“竹报平安”、“文明世界”、“方福咸臻”、“花发吉祥”、“福自天申”、“天启文明”、“大振家声”、“世界维新”、“诗礼传家”、“家政修明”等。 记者走进其中一家民居参观,只见民居内部是正方形的对称设计。中央是挑高的大厅,两边是两层设计,一层是仓库和厨房,二层是休息的房间。设计的独特也在民居内部的装饰上有所体现。不少横梁、房门口都有浮雕。然而,如今这些美丽的房子住的人越来越少。 在村子西边,两棵榕树长得郁郁葱葱,其中一颗长出很多树须,几位老人在那里休憩聊天。他们指着榕树说,这两棵榕树是立村时种下的,一雌一雄,村民称之为‘公婆树’,也是他们村的风水树,它们见证了东宁村的历史。“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东宁村人,村里非常安静,年轻人出国或出去打工了,仅有几位老人在这里生活。在外人看来,我们的建筑很美,我们住了几十年,看到寂静的村子,却是伤心。” 名村溯源 东宁里建于民国初年 李国良老人拿出一本《李族创办东宁里股份部》,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东宁村的建村历史。 老人说,东宁村又叫东宁里,坐西向东,朝迎旭日,先民们为了祈求子孙后代康宁顺意,便把新建的村子命名为“东宁里”。 东宁里建于民国初年,至今不到百年,由先民李晨富(号李长霭)主持建造。李晨富兄弟三人,弟李晨参(号李长霖)、李晨列(号李长沛)早年赴古巴谋生,做点小生意,靠勤劳节俭积聚了财富。其祖父原住台山水步镇铁路坑(地名),后迁到今端芬镇上泽长乐村,再转到今端芬镇大果树村(在东宁里西面)。东宁里均为李姓,民风纯朴,勤劳刻苦,敦亲睦族,团结互助。 当年,李晨富的先祖在大果树村里盖了两间屋,随着人口的增加,已不敷使用,加上兄弟三人在古巴的积蓄益丰,于是萌生另择地建新村的念头,并得到李姓族人的支持。大隆洞、海宴横岗、端芬大果树、那潮、那桂、成功堡、那泰罗李敦、墩寨牛角水、塘底梨山头、那扶、温泉毓英等地的李姓族人纷纷前来购地建屋。 起初,李晨富原打算在出入方便的海口埠附近立村,但大同河常发水患,风水不好,才改选离海口埠稍远一点即今东宁村的田野购地规划建新村。这片田野原叫“大王围”,十分开阔,但地势低洼,于是雇民工填土建村。由李晨富主持,立章定约,规定只有李姓人才能在这里购地建屋;实行股份制,一户一股,不许卖给异姓人;凡有经济能力的李氏族人,才允许在所规划的地段购地建屋,暂时未有能力的李氏族人,只能在村子后面划定的地区搭寮居住,待有钱时再进村购地建屋。每间屋的高低、宽窄、门窗的方位、立面布局等统一规定,后一间屋比前一间屋高出两块砖,以利排水、观瞻,并寓意“步步高升”;建书馆(东宁里人不叫祠堂)一座,供村民祭祖和村童作书塾之用;塘基、月池统一建造;排水沟流向月池,等等。规划得十分详尽,并告知屋主和建造者,必须严格遵章执行。 重点侨乡 华侨华人人数为户籍人口的两倍 据了解,东宁里是端芬镇的重点侨乡,村民早年多赴古巴谋生,去南洋的也不少,后来才主要转赴美国谋生。东宁里的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这三大地区,华侨华人的人数约为户籍人口的两倍。 过去,东宁里曾出过几个名人。李龙启,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上世纪30年代任端芬东陵学校校长,对发展家乡教育颇有贡献;李龙启的两个儿子李国华、李国贤是黄埔军校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在沈阳兵工厂当工程师,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李长华,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他的家里还保存有毛泽东主席签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印章的烈士证书,上面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大字。 东宁村立村近百年,是台山侨乡近代乡村规划的“样板”,也是岭南民居建筑的“活化石”。据台山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东宁村已划入台山市名镇名村建设工程行列,其定位是创建民居风貌名村。名村创建要突出对民居风貌及村庄整体布置格局的保护与延续,突出台山侨乡近代乡村规划思想及民居风貌特色。其建设的要点为:一是进一步凸显民居风貌特色,保持建筑的原真性。二是挖掘、展示村庄历史人文底蕴。利用祠堂、书院等历史建筑,将村庄的建设、发展演变历程及居民宗族脉络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展示。三是全面提升村庄的景观风貌及宜居水平。 历史文物 两块石刻石碑值得保护 据李国良反映,东宁里有两块石刻石碑。在他的引领下,记者看到了这两块石碑,一块石碑上刻有“台赤县法院布告 台赤县法院行镇(政)委员会 中华民国十六年十二月五日”。李国良告诉记者,碑文是有关当年土地争端的。这块石碑目前平放在村子入口的水圳上作为洗涤用的踏脚板,由于长年累月被人践踏,而且经常被水浸泡,碑石表面长满了青苔,不少石刻文字已被磨掉。李国良从家里拿来刷子刷洗,才隐约看到一些文字。“梅伟强副教授建议好好保护这件‘古’文物,将来把它安放在合适的地方展示,并加上文字标识牌,供人们研究之用。” 另外,民国十二年由李振业撰文刻在石上的碑文,目前仍嵌在东宁里书馆的墙根下,保存完好,对研究东宁里的村庄建设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块石碑有一半被嵌在土里,而上面的一半碑文也被地砖和沙土遮盖,无法辨认。李国良老人小心翼翼地把几块板砖翻开,再把沙土刨出,记者才可以清楚地看清所有碑文。碑文全文如下:“本堂所买海口地面土名大王围专系保卫东宁里新村而设当经集各股友公议嗣后该围之田递年收入除费用外按股均派不得藉占股多自行霸耕更不得将田划股均分及私卖或按典与外姓致生轇轕倘有意见或有参议尽可公举值理或轮流管理以固团体而卫村场特此泐石永资遵守 民国十二年夏历四月初一 李振业公启”。 据村民反映,东宁里原来还有两座很漂亮的碉楼,可惜在文革初期被拆毁。 风格独特 民居烙上近代西方文明印记 梅伟强认为,由于规划统一,执行严格,所以,东宁里的建村规划和民居对联、联语,令人信服地说明,在建筑风格方面,当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到岭南地区后,东宁里把水乡地脉、气候条件与出洋的先侨带回侨居地的建筑风格融合一体,衍生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它是岭南乡村中盛行于各地的宗族聚居方式的“活样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在思想文化方面,东宁里家家户户大门上的大红“福”字和“三星在户”、“兰桂滕满”、“竹报平安”、“诗礼传家”、“福自天申”等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教养的联语,让人看到东宁人的中华文化“根”的意识;而“民权发达”、“民权宝贵”、“文明世界”、“世界维新”、“家政修明”等联语,又深深烙上近代西方文明的印记,强烈反映了东宁人对孙中山先生大力倡导的民主、共和、平等、博爱等西方资产阶级理念的认同与向往,说明东宁人的思想并不保守,他们也与时俱进,满腔热情地去拥抱新世界,创造新生活,建设“家政修明”的新农村。 梅伟强感叹道,对东宁里来说,不仅独特的建筑文化值得研究,中西结合的人文底蕴也值得好好品味。(江门日报记者/区景常)
审编:陈麟育
|